“五个人人”:边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以喀什大学为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边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喀什大学立足时代要求与区位特点,有形、有感、有效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性构建并系统性实践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边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喀什大学立足时代要求与区位特点,有形、有感、有效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性构建并系统性实践了“
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18个民族的1524名青年志愿者扎根延边边境一线,以“组织统筹+多元传播+保障激励”三位一体模式,创新网络传播形式,将青春力量转化为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的生动实践,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集理论、学科、学术、话语、史料、课程、教学于一体的彼此关联、相互支撑、内在统一、逻辑严密的高质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对于引导各族人民
“黔阳的青山常绿,明月常圆,这里的每一缕清风都藏着各族同胞的手足深情。”11月17日,洪江市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多功能厅内,蒋文韬的讲解刚落,台下便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金家街非遗文化体验馆打造了大连首家以非遗为载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公共场馆,以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目标,搭建民族项目体系、开展民族互动活动、传递民族情感交流,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方面成绩显著。
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教育群…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和灵魂。从“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深挖历史底蕴,到非遗传承“薪火计划”延续文化血脉;从红色旅游与研学活动激活红色记忆,到“云灼公主”虚拟代言人、民族舞蹈《灼光梵影》穿越时空对话……
古人类学家根据考古化石资料告诉我们,人类祖先来自非洲。他们说,现代人类的先祖在能人和匠人阶段,分别在200万—180万年前、84万—42万年前、8万—7万年前走出非洲(考古纪年相差颇大),进入亚欧陆地。中国古人类学者提出了“连续进化兼及杂交”的学说,认为数十万
从插秧互助的邻里温情到各族村民共庆佳节的团圆时刻,从特色农品的直播带货到跨越山海的民间交流,这位2025年延边州第三批“正能量网络名人”、第四届“云上延边”推介官以真实鲜活的短视频内容,在网络空间搭建起各民族…
10月30日,2025年第四期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讲堂在北方工业大学成功举办。本期大讲堂与首都高校中华服饰创意大赛相结合,以 “从服饰变革看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 为主题,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玺增主讲,市民族宗教委一级巡视员彭博主持
近日,乌拉台乡组织辖区归侨侨眷开启了一场“红色基因润侨心 同心共筑家国梦”主题红色之旅。大家迎着暖阳,先后走进哈密市博物馆、左宗文化苑、西路军进疆纪念馆,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脉络上,每一眼都映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这趟旅程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铸牢
近年来,绿春县牛孔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耕文化传承、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和基层治理,打好“四张牌”,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牛孔常开长盛。
提要:贵州交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实现物理空间的连通与经济社会的腾飞,更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媒介,有力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10月23日,岩甲边境检查站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小客人”——绿春县大兴小学200余名少先队员。他们系着鲜艳的红领巾,踏着深秋明媚的阳光走进警营,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国防教育主题活动。孩子们清澈的眼眸、纯真的笑脸与民警们坚毅的身影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面,在边境线上播
“十四五”时期,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迈向“十五五”奠定了坚实基础。
10月25日,“莞邑红石榴 同心颂中华——东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文艺展演”在东莞市文化馆星剧场隆重举行。活动由中共东莞市委统战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民族宗教局联合主办。
张掖市临泽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通过精心绘制“三张图”,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深度融入社会发展各领域,推动各族群众在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
近年来,伊州区回城乡阿勒屯村通过修复改造阿勒屯古街、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旅产业,年接待游客超百万,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6万元。这华丽蝶变的背后,是村党支部始终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以党建为魂、文化为脉、产业为基,带领各族群众同心逐梦的生动实践。
西宁市城东区思政教育工作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托下南关街酸奶、盘绣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项目式思维“问题提出—探究实践—成果转化”为核心,结合非遗特色与小学生认知特点,构建《下南关非遗改造·我为家乡发展出力》四阶段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与非遗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以“三维协同”育人模式为抓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形成具有化工特色、边疆特质、时代特征的育人新范式。